敦煌旅游服务电话:小王18093769715(同微信)
为初唐雕塑的“北大像”依山而建的木结构九层楼(莫高窟第96窟),早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。那它之前是什么形态呢?
时光回溯到1908年3月,由伯希和带领的法国中亚考察队来到莫高窟,摄影师夏尔·努埃特拍摄了当时“北大像”外的建筑——五层楼,在《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》也有对“大雄殿五层楼”的调查记录。
1924年11月,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中国考察队的华尔纳来莫高窟时,原来受楼阁遮盖的“北大像”已完全暴露室外。
1934年11月,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铁道部西北公路查勘队队长的斯文·赫定来到敦煌勘察,6日上午,他拍摄了九层楼。这幅照片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九层楼,此时的九层楼尚未竣工,第二层的架手架还未拆除。
在九层楼内前室北侧,存有敦煌人吕钟于民国二十五年撰写的《重修千佛洞九层楼碑记》(图4),碑文对莫高窟九层楼的兴建有较为详细的记载。从碑文中得知,今天我们看到的九层楼,其前身是敦煌商人戴奉钰于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修建的五层楼,因为修建时“林木细小,逾十余年倾”。后来,莫高窟下寺的道士王圆箓发愿重修佛阁,但历经十多年未成。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敦煌德兴恒商号布施千元,由股东刘骥德和农民王凤智、王章承修北大像建筑,因工程巨大,此次修建不到一年就停工。民国十七年(1928年),刘骥德又相邀敦煌乡绅张盘铭、德高望重的农人朱璿、莫高窟上寺住持易昌恕及官绅农商各界复修。这一浩大工程由刘骥德、张盘铭、朱璿统筹并兼任集募,商号德兴恒负责会计出纳,易昌恕监理,历时八年“逐年劝募续修”,至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终于修成巍峨壮观的九层楼,耗资12000余圆(这一时期的民国本币为银圆,12000圆折合今人民币约720000-960000元)。
莫高窟北大像楼阁的最终修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。综合敦煌研究院马德研究员等先生的研究成果,北大像最初修凿于武周延载二年(695年),建有四级窟前殿堂;唐乾符元年到中和五年(公元874—885年)间,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重修北大像,窟前殿堂由四层增建为五层;宋乾德四年(公元966年),归义军节度使、托西大王曹元忠夫妇组织重修北大像窟前殿堂楼阁,拆换了下两层撑木,窟檐仍为五层。光绪二十四年,敦煌商人戴奉钰出资修建了五层楼;民国十七年至二十四年,敦煌刘骥德,张盘铭、易昌恕等人,集合本地各界人士之力将毁坏的五层楼修建为九层。1986年,敦煌研究院发现九层楼窟檐第八层横梁断裂,有倾倒危险,便拆除第八层和第九层,进行重修;2011年,敦煌发生持续强降雨天气,致使九层楼建筑窟檐在长时间的雨水侵蚀下,出现不同程度的漏雨及墙皮脱落、坍塌等现象。敦煌研究院立项九层楼保护修复加固工程,该项目于2013年4月1日开工,2013年11月25日完工。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,莫高窟北大像的殿堂楼阁自695年至2013年,共修建了8次。
文章来源: 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官方微博 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d6e43280102xfg8.html?tj=1
电询 满意度:100%
敦煌博物馆: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-资深讲解¥68起 满意度:100%
丝路遗产城+西千佛洞+阳关+玉门关+汉长城+雅丹地质公园纯玩落日一日游